普尼智能装备(山东)有限公司

致力于污泥低温干化系统研发与智造

全国咨询热线:
技术:18765683336
普尼智能污泥低温干化综合解决方案定制化服务

生态环境部发文,“三个能力”引领危废行业再扬帆

返回列表 来源:网络 发布日期: 2022-11-09

近日,生态环境部发布《关于提升危险废物环境监管能力、利用处置能力和环境风险防范能力的指导意见》,关注危废环境管理,E20研究院第一时间对此进行分析。


近日,生态环境部发布《关于提升危险废物环境监管能力、利用处置能力和环境风险防范能力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指导意见再次重申加强危废环境管理对于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重要性,以及对于改善环境质量、防范环境风险、维护生态环境安全、保障人体健康的重要意义。指导意见从切实提升危险废物环境监管能力、利用处置能力和环境风险防范能力(以下简称“三个能力”)出发,对危废环境管理作出指导。E20研究院第一时间对此进行了分析。本次指导意见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提出指导:


1.到2025年底,建设危废环境监管体系,部分地区需提前实现;

2.进一步推进危废利用处置能力与实际需要总体平衡,能有效解决现有危废经营许可证使用率低下等问题;

3.对危废全流程管理各环节提出指导意见,进一步加强包括政策管理、源头管控、鉴别、转移、区域合作、应急响应、打击环境违法等多个环节的全流程管理体系;

4.鼓励危废场内处置、部分种类危废“点对点”定向利用以及水泥窑、工业炉窑协同处置等,将会对危废处置行业的三大博弈产生动态变化。


指导意见具体内容以及分析如下所示。


一、总体要求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精神,以改善环境质量为核心,以有效防范环境风险为目标,以疏堵结合、先行先试、分步实施、联防联控为原则,聚焦重点地区和重点行业,围绕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着力提升危险废物“三个能力”,切实维护生态环境安全和人民群众身体健康。

到2025年年底,建立健全“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的危险废物环境监管体系;各省(区、市)危险废物利用处置能力与实际需求基本匹配,全国危险废物利用处置能力与实际需要总体平衡,布局趋于合理;危险废物环境风险防范能力显著提升,危险废物非法转移倾倒案件高发态势得到有效遏制。其中,2020年年底前,长三角地区(包括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及“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城市率先实现;2022年年底前,珠三角、京津冀和长江经济带其他地区提前实现。



E20研究院分析


自“无废城市”试点工作方案中提出试点城市需实现危废的全面安全管控以及保障区域主要危废利用处置能力与实际需求匹配后(参考阅读:“无废城市”建设下的危险废弃物新机遇),指导意见再次重申建立健全危废环境监管体系的重要性,要求各省(区、市)到2025年年底,建立健全“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的危险废物环境监管体系,并对部分地区提出提前实现的要求。


根据E20研究院统计,2017年我国危废经营许可证能力达8178万吨/年,同年度危废产生量为6936.9万吨。危废经营许可证能力基本可满足危废处置需求,但由于处置设施难以满负荷运营、部分危废处理资质闲置、原料不足等原因,2017年我国危废核准经营规模实际利用率仅为27.5%(注:数据来自危险废弃物处理行业分析报告 (2019版)→ 参考阅读:“无废城市”建设下的危险废弃物新机遇)。各地区除需保证危废利用处置能力与实际需求基本匹配外,更需进一步加强核准产能向有效产能转化率,提高危废经营许可证利用率,弥补当前危废处置供需不平衡的问题。


E20研究院推测,考虑到近年来危废新增产能与危废品种具有较强的匹配性,产能利用率向上拐点将至。未来危险废弃物经营许可证的颁发将更加关注危险废弃物品种匹配性,危险废弃物经营规模实际利用率将得到有效提升。



二、着力强化危险废物环境监管能力


(一)完善危险废物监管源清单。各级生态环境部门要结合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环境统计工作分别健全危险废物产生单位清单和拥有危险废物自行利用处置设施的单位清单,在此基础上,结合危险废物经营单位清单,建立危险废物重点监管单位清单。自2020年起,上述清单纳入全国固体废物管理信息系统统一管理。


(二)持续推进危险废物规范化环境管理。地方各级生态环境部门要加强危险废物环境执法检查,督促企业落实相关法律制度和标准规范要求。各省(区、市)应当将危险废物规范化环境管理情况纳入对地方环境保护绩效考核的指标体系中,督促地方政府落实监管责任。推进企业环境信用评价,将违法企业纳入生态环境保护领域违法失信名单,实行公开曝光,开展联合惩戒。依法将危险废物产生单位和危险废物经营单位纳入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投保范围。


(三)强化危险废物全过程环境监管。地方各级生态环境部门要严格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审批,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擅自下放审批权限;应建立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审批与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审批的有效衔接机制。新建项目要严格执行《建设项目危险废物环境影响评价指南》及《危险废物处置工程技术导则》;加大涉危险废物重点行业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技术校核抽查比例,长期投运企业的危险废物产生种类、数量以及利用处置方式与原环境影响评价文件严重不一致的,应尽快按现有危险废物法律法规和指南等文件要求整改;构成违法行为的,依法严格处罚到位。结合实施固定污染源排污许可制度,依法将固体废物纳入排污许可管理。将危险废物日常环境监管纳入生态环境执法“双随机一公开”内容。优化危险废物跨省转移审批手续、明确审批时限、运行电子联单,为危险废物跨区域转移利用提供便利。


(四)加强监管机构和人才队伍建设。强化全国危险废物环境管理培训,鼓励依托条件较好的危险废物产生单位和危险废物经营单位建设危险废物培训实习基地,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环境影响评价、排污许可、环境执法和固体废物管理机构人员的技术培训与交流。加强危险废物专业机构及人才队伍建设,组建危险废物环境管理专家团队,强化重点难点问题的技术支撑。


(五)提升信息化监管能力和水平。开展危险废物产生单位在线申报登记和管理计划在线备案,全面运行危险废物转移电子联单,2019年年底前实现全国危险废物信息化管理“一张网”。各地应当保障固体废物管理信息系统运维人员和经费,确保联网运行和网络信息安全。通过信息系统依法公开危险废物相关信息,搭建信息交流平台。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在重点单位的重点环节和关键节点推行应用视频监控、电子标签等集成智能监控手段,实现对危险废物全过程跟踪管理。各地应充分利用“互联网+监管”系统,加强事中事后环境监管,归集共享各类相关数据,及时发现和防范苗头性风险。



E20研究院分析


针对强化危险废物环境监管能力,指导意见中分别从污染源、转移、监察执法、全流程信息化管理等环节提出意见,具体包括:完善监管源清单,纳入全国固废管理信息系统统一管理;固废排放企业纳入排污许可管理;优化危废转移手续,进一步推行电子联单制度;危废规范化管理纳入地方环境考核体系;运用“互联网+监管”系统加强危废全过程监管等。


我国在立法上一直非常重视危废全流程管理,目前管理制度已涵盖了危废产生、贮存、转运、利用处置的全过程,并建立了危险废弃物鉴别、申报登记和转移联单等多项制度。并过对危废相关政策的修订进一步推进危废全流程管理,如《固废法》修订意见稿中提出建设危废统一鉴别体系以及分级分类管理制度,明确危废各环节监管主体(参考阅读:13年后固废法再次大修订!垃圾分类、区域合作处理危废成亮点);《危废经营许可证管理办法》修订意见稿中提出完善危废经营许可证种类、扩充许可证收集危废类别、利用信息化手段完善监管等内容等(参考阅读:福兮?祸兮?危废经营许可证管理办法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发布)。





三、着力强化危险废物利用处置能力



(六)统筹危险废物处置能力建设。推动建立“省域内能力总体匹配、省域间协同合作、特殊类别全国统筹”的危险废物处置体系。


各省级生态环境部门应于2020年年底前完成危险废物产生、利用处置能力和设施运行情况评估,科学制定并实施危险废物集中处置设施建设规划,推动地方政府将危险废物集中处置设施纳入当地公共基础设施统筹建设,并针对集中焚烧和填埋处置危险废物在税收、资金投入和建设用地等方面给予政策保障。


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和长江经济带其他地区等应当开展危险废物集中处置区域合作,跨省域协同规划、共享危险废物集中处置能力。鼓励开展区域合作的省份之间,探索以“白名单”方式对危险废物跨省转移审批实行简化许可。探索建立危险废物跨区域转移处置的生态环境保护补偿机制。


对多氯联苯废物等需要特殊处置的危险废物和含汞废物等具有地域分布特征的危险废物,实行全国统筹和相对集中布局,打造专业化利用处置基地。加强废酸、废盐、生活垃圾焚烧飞灰等危险废物利用处置能力建设。


鼓励石油开采、石化、化工、有色等产业基地、大型企业集团根据需要自行配套建设高标准的危险废物利用处置设施。鼓励化工等工业园区配套建设危险废物集中贮存、预处理和处置设施。


(七)促进危险废物源头减量与资源化利用。企业应采取清洁生产等措施,从源头减少危险废物的产生量和危害性,优先实行企业内部资源化利用危险废物。鼓励有条件的地区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制定危险废物资源化利用污染控制标准或技术规范。鼓励省级生态环境部门在环境风险可控前提下,探索开展危险废物“点对点”定向利用的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豁免管理试点。


(八)推进危险废物利用处置能力结构优化。鼓励危险废物龙头企业通过兼并重组等方式做大做强,推行危险废物专业化、规模化利用,建设技术先进的大型危险废物焚烧处置设施,控制可焚烧减量的危险废物直接填埋。制定重点类别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审查指南,开展危险废物利用处置设施绩效评估。支持大型企业集团跨区域统筹布局,集团内部共享危险废物利用处置设施。


(九)健全危险废物收集体系。鼓励省级生态环境部门选择典型区域、典型企业和典型危险废物类别,组织开展危险废物集中收集贮存试点工作。落实生产者责任延伸制,推动有条件的生产企业依托销售网点回收其产品使用过程产生的危险废物,开展铅蓄电池生产企业集中收集和跨区域转运制度试点工作,依托矿物油生产企业开展废矿物油收集网络建设试点。


(十)推动医疗废物处置设施建设。加强与卫生健康部门配合,制定医疗废物集中处置设施建设规划,2020年年底前设区市的医疗废物处置能力满足本地区实际需求;2022年6月底前各县(市)具有较为完善的医疗废物收集转运处置体系。不具备集中处置条件的医疗卫生机构,应配套自建符合要求的医疗废物处置设施。鼓励发展移动式医疗废物处置设施,为偏远基层提供就地处置服务。各省(区、市)应建立医疗废物协同应急处置机制,保障突发疫情、处置设施检修等期间医疗废物应急处置能力。


(十一)规范水泥窑及工业炉窑协同处置。适度发展水泥窑协同处置危险废物项目,将其作为危险废物利用处置能力的有益补充。能有效发挥协同处置危险废物功能的水泥窑,在重污染天气预警期间,可根据实际处置能力减免相应减排措施。支持工业炉窑协同处置危险废物技术研发,依托有条件的企业开展钢铁冶炼等工业炉窑协同处置危险废物试点。



E20研究院分析


指导意见提出,为强化危废利用处置能力,不仅需对省内危废处置能力加强建设,更要加强省域间的协同合作,同时鼓励特殊类别危废全国统筹处理。川渝两地在2018年年底就已签署《危废跨省市转移合作协议》,开启两地在危废处置领域的深度合作(参考阅读:川渝、苏、晋接连发布危废新政,危废处置攻坚战已拉开序幕)。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和长江经济带等地区危废产生量大、产生种类复杂,以危废跨区域转移处置的生态环境保护补偿机制为前提,开展危废集中处置领域合作、协同规划跨省域危废处置、共享危废集中处置能力,能有效形成规模效应,从而达到降低成本、高效管理的目的。


此外,指导意见中还指出鼓励部分产废单一量大的企业,如石油开采、石化、化工、有色等产业基地、大型企业集团,园区内配套建设危废处理设施,鼓励危废场内处理。同时,指导意见中也指出鼓励水泥窑以及工业炉窑协同处置,增加危废处置能力。


《危废经营许可证管理办法》修订意见稿以及《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危险废物污染防治工作的意见》等政策均鼓励危废场内自行处置(参考阅读:福兮?祸兮?危废经营许可证管理办法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发布;川渝、苏、晋接连发布危废新政,危废处置攻坚战已拉开序幕)。厂内自行处置危废无需经营许可证将有效减少危废处理成本,未来将会成为产废单一、产量大的产废企业处理危废的首选方式。而第三方危废服务企业也将应运而生,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或移动式危废资源化回收利用设施。


2018年,水泥窑协同处置与传统焚烧危废处置在焚烧中占比分别为45%和55%。目前,全国水泥窑协同处置规模约有370万吨/年,项目数为57个。而进入2019年后,水泥窑协同处置规模还在持续释放。水泥窑协同处置相对于传统焚烧处置,技术成熟,且在减少污染和改造、运营成本上都有明显优势。但同时,水泥窑协同处置不能完全取代危废焚烧,一是水泥窑协同处置的应用范围仍较为有限,仅可处理约15大类危险废物;二是若没有完善的预处理环节,水泥窑协同处置危险废物难以达到预定效益;三是水泥窑协同处置优惠支持政策不明显;四是危废协同处置危险性大,技术、装备等需进一步升级。在面临危废处置行业准入门槛高、环评严苛、危废不可跨省运输需本地布局等多种困难的情况下,2018年有些危废企业与水泥企业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在现在危废处置市场空间较大的情况下,双方均在危废处置行业中占有一定优势,危废企业与水泥企业的强强联合为危废处置行业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合作模式(参考阅读:喜结连理!818传统危废企业与水泥窑协同的婚姻大事)。


危废处置行业的三大博弈关系(水泥窑企业与传统危废处置企业的博弈、场内危废处置与场外处置的博弈以及无害化处置危废与危废资源化利用的博弈关系)详情可见E20研究院执行院长薛涛在2018(第十二届)固废战略论坛中的介绍(参考阅读:薛涛:四维集约,合纵连横—固废产业年度盘点)。


 四、着力强化危险废物环境风险防范能力



(十二)完善政策法规标准体系。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研究修订《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管理办法》《危险废物转移联单管理办法》等法规规章。修订危险废物贮存、焚烧以及水泥窑协同处置等污染控制标准。配合有关部门完善《资源综合利用产品和劳务增值税优惠目录》,推动完善危险废物利用税收优惠政策和处置收费制度。


(十三)着力解决危险废物鉴别难问题。推动危险废物分级分类管理,动态修订《国家危险废物名录》及豁免管理清单,研究建立危险废物排除清单。修订《危险废物鉴别标准》《危险废物鉴别技术规范》等标准规范。研究制定危险废物鉴别单位管理办法,强化企业的危险废物鉴别主体责任,鼓励科研院所、规范化检测机构开展危险废物鉴别。


(十四)建立区域和部门联防联控联治机制。推进长三角等区域编制危险废物联防联治实施方案。地方各级生态环境部门依照有关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加强危险废物环境监督管理,应与发展改革、卫生健康、交通运输、公安、应急等相关行政主管部门建立合作机制,强化信息共享和协作配合;生态环境执法检查中发现涉嫌危险废物环境违法犯罪的问题,应及时移交公安机关;发现涉及安全、消防等方面的问题,应及时将线索移交相关行政主管部门。


(十五)强化化工园区环境风险防控。深入排查化工园区环境风险隐患,督促落实化工园区环境保护主体责任和“一园一策”危险废物利用处置要求。新建园区要科学评估园区内企业危险废物产生种类和数量,保障危险废物利用处置能力。鼓励有条件的化工园区建立危险废物智能化可追溯管控平台,实现园区内危险废物全程管控。


(十六)提升危险废物环境应急响应能力。深入推进跨区域、跨部门协同应急处置突发环境事件及其处理过程中产生的危险废物,完善现场指挥与协调制度以及信息报告和公开机制。加强突发环境事件及其处理过程中产生的危险废物应急处置的管理队伍、专家队伍建设,将危险废物利用处置龙头企业纳入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工作体系。


(十七)严厉打击固体废物环境违法行为。截至2020年10月底,聚焦长江经济带,深入开展“清废行动”;会同相关部门,以医疗废物、废酸、废铅蓄电池、废矿物油等危险废物为重点,持续开展打击固体废物环境违法犯罪活动。结合生态环境保护统筹强化监督,分期分批分类开展危险废物经营单位专项检查。


(十八)加强危险废物污染防治科技支撑。建设区域性危险废物和化学品测试分析、环境风险评估与污染控制技术实验室,充分发挥国家环境保护危险废物处置工程技术中心的作用,加强危险废物环境风险评估、污染控制技术等基础研究。鼓励废酸、废盐、生活垃圾焚烧飞灰等难处置危险废物污染防治和利用处置技术研发、应用、示范和推广。开展重点行业危险废物调查,分阶段分步骤制定重点行业、重点类别危险废物污染防治配套政策和标准规范。


E20研究院分析

针对强化危险废物环境风险防范能力,指导意见分别从政策管理,鉴别、区域管控、应急响应、打击环境违法等方面提出意见。

五、保障措施


(十九)加强组织实施。各级生态环境部门要充分认识提升危险废物“三个能力”的重要性,细化工作措施,明确任务分工、时间表、路线图、责任人,确保各项任务落实到位。


(二十)压实地方责任。建立健全危险废物污染环境督察问责长效机制,对危险废物环境违法案件频发、处置能力严重不足并造成严重环境污染或恶劣社会影响的地方,视情开展专项督察,并依纪依法实施督察问责。


(二十一)加大投入力度。加强危险废物“三个能力”建设的工作经费保障。各地应结合实际,通过统筹各类专项资金、引导社会资金参与等多种形式建立危险废物“三个能力”建设的资金渠道。


(二十二)强化公众参与。鼓励将举报危险废物非法转移、倾倒、处置等列入重点奖励范围,提高公众、社会组织参与积极性。推进危险废物利用处置设施向公众开放。加强对涉危险废物重大环境案件查处情况的宣传,形成强力震慑,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E20研究院分析

针对保障措施,指导意见建议各生态环境部门加强组织实施、地方建立健全问责资质,并加大经费保障,通过加强公众参与等方式,加强危废“三个能力”建设。




咨询热线

18765683336